
提起明朝太监昆明配资最快的方法,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?魏忠贤?王振?刘瑾?这些祸国殃民的名字几乎成了太监的代名词。
可有这样一个太监,他不仅没有祸害大明,反而成了拯救帝国的关键人物。
他叫冯保,一个被历史严重低估的"影子宰相"。没有他,就没有张居正的万历新政;没有他,明朝可能提前几十年覆灭。
从书童到权臣的逆袭路1543年,河北深县一个普通农家,诞生了一个注定要改变大明命运的孩子。冯保,字永亭,号双林。
这个孩子的人生轨迹,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。
展开剩余91%嘉靖年间,幼年的冯保被阉割入宫。那是一个血腥而残酷的过程,无数孩子死在手术台上。活下来的,面临的是更加残酷的宫廷生存法则。
宫墙内,弱肉强食。
冯保靠什么在这座人间地狱里活下来?答案出人意料:书法。
当其他小太监还在为一口饭拼命时,冯保已经在苦练书法。他的字写得极好,工整秀美,很快就引起了嘉靖皇帝的注意。
1562年,19岁的冯保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。
这是一个关键职位。司礼监负责处理宫中文书,秉笔太监要代皇帝批阅奏章。一个农家子弟,仅仅因为字写得好,就掌握了影响朝政的权力。
隆庆元年,冯保又被任命为东厂提督,同时兼管御马监。东厂,明朝最神秘也最恐怖的特务机构,冯保从此掌握了皇帝的耳目。
权力在向他集中,危险也在逼近。
当时的内阁首辅是高拱,一个刚愎自用、目空一切的权臣。按照资历,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应该是冯保的。
掌印太监是宦官之首,可以代皇帝批红,实际上就是"影子皇帝"。
高拱不让,他先推荐陈洪,后来又推荐孟冲。两个人都没有资格担任掌印太监,高拱硬是要压冯保一头。
仇恨的种子就此埋下。
1572年,隆庆皇帝驾崩,临终前,他册立10岁的太子朱翊钧为帝,并指定高拱、张居正、高仪三人为内阁顾命大臣,冯保为司礼监顾命大臣。
"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",这改变了大明的历史走向。
10岁的小皇帝登基,年号万历,一个孩子如何统治庞大的帝国?答案只能是不能,真正的权力掌握在顾命大臣手中。
这时候,冯保终于等到了报仇的机会。
政治联盟——太监与首辅的惊天合谋万历登基不到两个月,朝廷就爆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暴。
主角是高拱和冯保,导火索是一个叫王大臣的小人物。
王大臣本来是高拱的人,突然跑到冯保面前,说高拱要谋反,这显然是个圈套。高拱哪里需要谋反?他本身就是首辅,权倾朝野。
冯保心里清楚这是假的,却选择了配合演戏。
为什么?因为他找到了盟友:张居正。
张居正和冯保,一个是次辅,一个是司礼监太监,都被高拱压制。高拱独断专行,容不下任何异己,这两个聪明人迅速走到了一起。
计划很简单:利用王大臣事件,扳倒高拱。
冯保把王大臣的"告发"上报给李太后。李太后是万历的生母,真正的幕后掌权者。她对高拱早就不满——这个首辅太嚣张了,连太后都不放在眼里。
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开始了。
几天后,高拱被突然罢黜,赶出京城,张居正顺理成章地接任首辅,冯保也如愿以偿地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。
这个联盟意味着什么?
文官集团的首脑和宦官集团的首脑联手了。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,这样的合作几乎没有出现过。通常情况下,文官和宦官是死敌,相互制衡,皇帝在中间平衡。
现在不一样了。皇帝只有10岁,文官和宦官联手,等于掌控了整个帝国。
张居正负责政策制定和实施,冯保负责宫廷事务和特务网络,一个在前台,一个在幕后。这就是"影子宰相"这个称呼的由来。
两人的合作堪称天衣无缝。
张居正想推行什么政策,冯保就帮他搞定皇帝的批准。冯保需要什么情报,张居正就动用内阁的力量配合。他们架空了10岁的万历皇帝,实际统治了大明帝国。
这种统治持续了10年,10年间,大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万历新政——一个帝国的起死回生1572年的大明是什么样子?
国库空虚,只够支撑6个月的开支,土地兼并严重,农民流离失所。官员贪污腐败,吏治混乱不堪,倭寇骚扰沿海,蒙古威胁北方边境。
这是一个即将崩溃的帝国。
张居正和冯保要拯救它。
首先是财政改革,核心是"一条鞭法"。
什么叫一条鞭法?简单说,就是把所有税收合并成一种,统一用银两缴纳。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是天大的难事。
为什么难?因为动了太多人的利益。
过去的税收制度复杂无比:田赋、户税、丁银、徭役、杂税,名目繁多,地方官员可以在每个环节吃拿卡要。一条鞭法等于切断了无数人的财路。
阻力可想而知。
冯保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,他掌握着东厂,知道每个反对者的底细。谁家藏了多少银子,谁在地方上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,冯保一清二楚。
张居正在前台推政策,冯保在后台清障碍,软硬兼施,恩威并济。
效果立竿见影。
万历六年,张居正下令清查全国土地,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,相当于给整个帝国做"体检"。
全国实际耕地比账面上多出了2336026顷!竟然着有近一半的土地在逃税!
按照新的数据重新征税,国库收入翻了一番。到万历十年,太仓积粟达到1300万石,可以支用十年;国库储银超过400万两。
即使连续十年大灾,帝国也不会破产。
土地清查只是开始,张居正和冯保还整顿吏治,任用贤能。戚继光镇守蓟州,李成梁驻守辽东,潘季驯治理黄河,边境安宁,河患平息。
最重要的是,他们还要教育皇帝。
万历虽然年幼,总有一天要亲政,张居正负责经筵讲学,冯保负责日常起居。一个教他治国理政,一个教他修身养性。
冯保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常被忽视。他文化水平很高,亲自主持刊印了《启蒙集》《帝鉴图说》《四书》等多部典籍。这些书都是给皇帝看的教材。
万历的书法启蒙老师就是冯保,皇帝后来的一手好字,就是这个太监教出来的。
10年时间,大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重新站了起来。
史书记载:"中外乂安,海内殷阜",后世称为"万历中兴"。
这是明朝中后期最辉煌的十年,也是冯保人生的巅峰时刻。
权力的终结与历史的反思1582年,张居正病逝,冯保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。
更严重的是,万历皇帝长大了。
20岁的万历不再是那个需要人照顾的孩子,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,这十年来,到底谁在当皇帝?
答案让他愤怒:不是他。
真正掌权的是张居正和冯保,万历感觉自己像个傀儡,被两个臣子操控了十年。这种羞辱感深深刺痛了年轻皇帝的自尊心。
张居正已经死了,报复的对象只能是冯保。
万历十年,皇帝突然下旨:冯保贪污受贿,即日起革职查办,发配南京。
罪名是什么?贪污。
冯保确实收过钱,张居正为了确保合作,定期给他送礼。这在当时是政治惯例,不算什么大罪,万历要的不是公正,而是复仇。
冯保的家被抄了,抄出黄金一万两,白银五万两,其他珍宝无数。
这些财产从何而来?一部分是受贿所得,一部分是正常的俸禄积累。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,冯保的收入本来就很高。
更重要的是,他用这些钱干了什么?
史料显示,冯保把大量资金用于资助教育和文化事业。他刊印的那些典籍,花费巨大,他还资助过不少贫寒的读书人。
这样的太监,真的算贪官吗?
1583年,冯保在南京病逝,一个时代结束了。
他死后,万历新政迅速倒退,皇帝开始怠政,连续28年不上朝。内阁和六部的矛盾重新激化,东林党争愈演愈烈,国力急剧衰落。
1644年,李自成攻破北京,崇祯皇帝自缢煤山,大明王朝覆灭。
如果张居正和冯保的改革能够延续下去,明朝会是什么结果?历史没有如果,留给我们的只有思考。
冯保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。他既是杰出的政治家,也是弄权的宦官;既有拯救帝国的功劳,也有陷害政敌的罪过。
这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,不能简单地用"好人"或"坏人"来评价历史人物。冯保的所作所为,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逻辑。
他证明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的事实,明朝的太监并非都是祸国殃民的小人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,他们也可能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。
万历中兴的十年,是明朝最后的辉煌,这个辉煌的背后,有一个太监的名字:冯保。
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昆明配资最快的方法,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影响着历史的走向,冯保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。
参考资料: 《明史·冯保传》及相关史料记载 中国国家历史期刊关于万历新政的专题研究 故宫博物院明代档案中的冯保相关文献记录发布于:山东省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